“发热诊疗小屋”加强接诊能力 提升服务方便居民就医******
央视网消息:为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发热患者的接诊能力,江西、浙江等地将部分不再使用的核酸采样点改造成了诊疗小屋,方便居民就医。
核酸采样点变“发热诊疗小屋”加强接诊能力
近日,江西多地将部分不再使用的核酸采样点,改造成“发热诊疗小屋”,让居民就近就便完成诊疗和取药。在樟树市鹿江街道的发热诊疗服务站记者看到,居民来到诊疗站后,可通过窗口服务进行病情初步诊疗,随后在站内完成配药。
在上饶市铅山县天街的“发热诊疗小屋”,居民们正在按序排队,等待医生诊疗,开具处方、完成配药。
为了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铅山县在原来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人群的密集程度,陆续增加了10个诊疗点,进一步优化“发热诊疗小屋”配置,提升服务能力。
核酸点提升改造 全力接诊发热患者
这几天,浙江各地将部分街头核酸点改造成了便民服务点,改造后,发热患者可以在服务点就诊、取药。在台州市椒江区的发热诊疗站记者看到,现场有居民正在排队问诊。
在杭州市萧山区,由核酸检测点改造而成的街头“健康诊疗站”试点推出。刷医保卡、诊疗、开具处方、完成配药,该站点可为居民提供 “一站式”医疗服务,还可以为不方便前来就诊的人群提供“代看诊”服务。
最高法再发布贯彻实施民法典案例:对“和稀泥”说不******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 张素)民法典实施以来,财产权保护、人格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民事审判工作不断加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12日发布第二批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发布案例旨在更好指引人民法院统一正确实施民法典,始终强调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定分止争,对“和稀泥”的做法坚决说不。
继去年2月发布第一批13件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后,最高法此次再发布16件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孙某燕与某通信公司某市分公司等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
案情显示,孙某燕使用某通信公司某市分公司提供的移动通信号码,并支付费用。但在孙某燕多次明确表示不接受电话推销业务后,该公司仍继续向其进行电话推销。
法院认为,民法典在总则编和人格权编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专门规定,特别是对民众反映强烈的以电话、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制,故判决被告某通信公司某市分公司未经原告孙某燕的同意不得向其移动通信号码拨打营销电话,并赔偿原告交通费用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据统计,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一审物权纠纷案件65万件、合同纠纷案件2027万件、人格权纠纷案件33万件、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案件92万件、环境资源类案件31万件。
此外,基于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汇聚的全国案件文书数据进行检索,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适用民法典英烈保护条款的一审裁判文书数量达679件,居住权为772件。
“通过相关案件的办理,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护、产权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在当日新闻发布会上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颁布后,最高法先后制定了民法典时间效力解释、担保制度解释、总则编解释、人脸识别解释、生态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解释等共计19件司法解释,在统一裁判尺度、厘清法律适用争议问题等方面发挥作用。(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