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中国支持联合国事业的“成绩单”******
应中国外交部长秦刚邀请,第七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克勒希于2月1日至4日访华。
克勒希曾这样评价中国对联合国事业的贡献:中国一直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强后盾,在应对气候变化、维和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始终捍卫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始终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坚定不移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梳理相关的事实与数据,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支持联合国事业清晰斐然的“成绩单”。
全球维和的关键力量
成立于二战结束之际的联合国,承载着各国人民对永久和平的期盼。而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维护和平稳定,中国与联合国理念相通。
当今世界冲突不断、各类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主席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为弥补人类和平赤字贡献中国智慧,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提供中国方案,赢得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伊朗核、阿富汗、缅甸、巴以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努力维护安理会权威和团结,支持联合国依据授权开展斡旋;积极参与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数十个国际军控条约和机制;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一贯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中国同世界安危与共,为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注入正能量。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说,中国致力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与联合国宪章承载的理想一致。
全球发展的动力源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在此,我愿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中国主张引发世界热烈回响,中国行动推动世界发展进步。
如今,全球发展倡议取得一系列早期收获: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并邀请“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区域组织和联合国相关部门指定相应机构,对接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网络”,目前已有31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对口部门加入;建立全球发展项目库,首批已经启动50个项目,现已扩容超过100个项目,实施人力资源培训1000期,涵盖50多个“之友小组”国家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十年来,也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涵盖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执行主任纳塔利娅·卡内姆说,在全球人口已超过80亿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和贡献将惠及世界众多国家。
全球减贫的最大贡献者
“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时,点明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
2020年12月,中国正式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面对消除贫困这一全球治理的难题,中国在实现自身减贫的同时,从来不吝于为国际减贫分享经验、贡献力量。
近年来,中国着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 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以助力相关国家减贫。
在亚洲地区,中国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非洲地区,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等项目;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在拉美地区,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团结抗疫的践行者
“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展现出人类在重大灾难面前的勇气、决心、关爱,照亮了至暗时刻。疫情终将被人类战胜,胜利必将属于世界人民!”2020年9月,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反复肆虐之时,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振奋人心。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同世界守望相助,及时分享抗疫经验,驰援他国抗疫物资,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中国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
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为弥合全球“免疫鸿沟”注入强大动力。中国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举办了百余场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
阿根廷罗萨里奥大学中国阿根廷研究小组成员罗米娜·苏达克谈到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抗疫时说,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其一贯秉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绿色发展的实干派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方面,中国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脚踏实地的实干派。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联合国场合阐述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守护地球美好家园的中国主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历史性贡献,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出台落实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全球领先,成为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一以贯之的决心和坚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说,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能源危机,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世界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祈盼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联合国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策划:倪四义
监制:冯俊扬 毛磊
统筹:谢鹏 韩墨 闫珺岩
记者:赵嫣 张远 乔继红 陈杉
编辑:韩梁 王丰丰 王科文 刁泽
视觉:洋葱画视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冰雪盛会铸经典 向着春天再出发——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 2022年立春之日,一段团结与梦想的故事从北京起笔,全球共襄北京冬奥会的盛举,人们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盛会,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2023年的春天如约而至。在北京冬奥会精彩开幕一周年之际,回眸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出“一起向未来”的深情呼唤。 视频:冰雪盛会铸经典 向着春天再出发——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冬奥遗产造福人民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开幕烟花在鸟巢上空绽放。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今年春节假期,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座北京冬奥会冠军高亭宇创造历史的地标场馆热闹非凡——冰场外,等待取冰鞋的游客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冰面上,不同水平的滑冰爱好者尽情驰骋。 为庆祝冬奥会开幕一周年,国家速滑馆举办了首场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参赛选手不但可以享受专业转播机位的现场直播和大赛标准的电子计时记分,优胜者还可以像奥运健儿打破纪录那样,荣登“冰丝带”专属纪录墙。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说:“我们这块‘最快的冰’变身为群众的冰,就是要让更多人一起共享冬奥遗产、共创美好未来!” 2023年1月30日,市民游客在国家速滑馆内滑冰,感受冰雪乐趣。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在北京冬奥会之后的首个冰雪季,沉浸式体验成为冬奥场馆的靓丽名片。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人们乘着“雪圈”从大跳台落地区俯冲而下,体验苏翊鸣、谷爱凌在这里的夺冠视角;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畅滑冬奥赛道“雪飞燕”、在“雪游龙”体验“冰上F1”雪车雪橇的速度与激情、入住冬奥村运动员“冠军房”,已经成为时髦的打卡项目。 这是2022年4月26日拍摄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下)和冬奥村(上)(无人机照片)。北京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于2022年4月2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在云顶滑雪公园,通过改造、适当降低难度后的U型槽、障碍追逐、坡面障碍、平行大回转等赛道,也向大众正式开放。大年初一,来自北京的贾先生一家早上吃完饺子就赶往崇礼,中午就完成了兔年“首滑”,京张高铁让崇礼成为北京人“家门口”的滑雪场。“虎年春节我们全家人在电视机前看冬奥会,兔年春节我们已经迫不及待要亲身体验冬奥赛道了!”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一道世界难题,“双奥之城”北京同张家口一道,在场馆建设改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场馆功能用途,令其不但在赛时精彩亮相,更在赛后造福人民。 与“冰丝带”交相辉映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在新年伊始开门迎客。“鸟巢欢乐冰雪季”在“鸟巢”北侧的附场开幕。3.4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内,人们一边滑雪,一边与“鸟巢”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同框拍照。 在国家游泳中心,供大众健身的游泳池,以及拥有冰场和冰壶赛道的“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都恢复运营,实现了“水冰”双轮驱动。“我们早就‘瞄’上这块场地了!以前要跑到郊区借别人的冰球场打冰壶,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一流设施。”家长肖女士对记者说。 2023年2月1日,游客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内体验冰壶。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一流的场馆需要一流的赛事作为支撑。北京冬奥会后,各大场馆有望成为多项世界大赛或国内赛事的举办地。国际滑联“卓越中心”“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等纷纷落户冬奥场馆,我国体育对外交往有了更多平台。 在冬奥场馆内,不少工作人员穿着冬奥服装为游客服务,他们抓紧学习市场开发、商业推广知识,逐步完成从“场馆运行”到“场馆运营”的身份转变。在冬奥场馆外,一批经过北京冬奥会历练,熟悉赛事策划与组织、冰雪产业管理、冰雪运动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正在新的岗位发光发热。 曾在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工作的刘金通过国际雪联层层考核,成为中国第一位高山滑雪的国际技术代表。 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经营负责人之一的郭磊如今回到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部。北京冬奥会吉祥物“一墩难求”的经历让他深知,做好特许经营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紧盯市场需求,深耕产品内涵。 …… 对冬奥人来说,北京冬奥会是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更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在2022年12月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道:“感谢所有人的付出,北京冬奥会的美好回忆我将永远铭记!” 竞技体育持续突破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参赛,以9金4银2铜高居金牌榜第三位,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夺得18金20银23铜,历史上首次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首。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创造历史最佳,书写“冰雪荣耀”。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和优异的运动成绩,对中国竞技体育产生深远影响,不仅积累了经验,更鼓舞了士气。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体育健儿持续巩固优势项目,不断补齐短板弱项,继续在多个项目上争金夺银,取得突破。 在2022-2023赛季速度滑冰世界杯第二站荷兰海伦芬站男子10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宁忠岩为中国速滑队收获了新赛季的第一金。“给好运一点时间,它不会离我太远的。”在北京冬奥会上,宁忠岩没能登上领奖台,但是他一直没有服输,已经把目标瞄准了下届冬奥会。 1月19日和21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2022-2023赛季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连夺两枚金牌。这位在北京冬奥会上收获两金一银的天才少女,正用她的精彩表现带动更多年轻人喜爱冬季项目。 在普莱西德湖进行的2023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女子冰壶决赛中,中国队以6:4逆转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这是自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冬会之后,中国队再次摘得世界大冬会女子冰壶金牌。 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的2023年U20男子冰球世锦赛乙级B组比赛中,中国队以五战全胜的成绩夺得冠军。自2011年国际冰联实行新分组规则以来,中国队首次升入U20男冰世锦赛乙级A组,中国冰球的青年力量正快速成长。 …… 冬季项目不断进步,夏季项目也在创造历史。 2022年女足亚洲杯,中国女足在半决赛“点杀”日本队,又在决赛逆转击败韩国队,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 2022年2月6日,中国队在颁奖仪式上庆祝。 当日,在印度孟买举行的202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2战胜韩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2022年女篮世界杯,王思雨在半决赛终场前投进的最后两个罚篮,不仅被球迷评选为2022年亚洲篮球最佳进球,更是把中国女篮带进决赛,亚军也追平了中国女篮在世界杯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2年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选手王嘉男凭借最后一跳的8米36逆转夺金,成为首位获得男子田赛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在网球大满贯赛事中,郑钦文、吴易昺等多位中国网球新秀取得突破……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发布的《2022年我国运动员取得成绩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体育健儿共在21个项目上获得93个世界冠军、创11项世界纪录,其中既有强势夺冠,也有崭新突破。 2022年2月5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2023年,2024年巴黎奥运资格赛将全面开启,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也将迎来倒计时1000天,而今年的杭州亚运会则是继北京冬奥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要主场体育盛事。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说,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体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推动体育各领域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新实践。 群众体育彰显活力 2022年10月,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北京冬奥会市场营销报告》显示,本届赛事吸引全球20.1亿电视观众和数字平台观众,成为转播时长最多、收视率最高、数字化互动最广泛的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更在于让冰雪运动从原来的小众项目成为大众新时尚。 兔年新春,冰雪热让年味更浓。在北京什刹海冰场,大红灯笼点缀其间,中国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武大靖头戴熊猫帽、身着军大衣,与大爷们进行滑冰竞速。他说:“从小就是跐溜滑高手,到什刹海冰场,发现高手老多了。” 2023年1月20日,市民在北京什刹海冰场休闲。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在河北崇礼,各大雪场酒店房间基本均处于“爆满”状态。春节假期,崇礼区六大滑雪场游客达15.69万人次。雪场“人满为患”的消息,让国内雪圈为之一振。 北京冬奥会种下的冰雪运动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来自新疆石河子的小朋友聂榕辰是苏翊鸣的铁杆“迷弟”,只有6岁的他如今已有4年“雪龄”。这个冬天,他每周至少有10个小时“泡”在雪道上。未来,他希望像苏翊鸣哥哥一样进入国家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滑雪教练通石金说,北京冬奥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滑雪课,而且很多陪孩子来的家长也从最开始的“看看”,变成了后来的“练练”,大家都想体验滑雪的快乐。 中国西北之北,阿尔泰山雪层厚、雪季长,而且是雪友最爱的天然粉雪。“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一支专门做滑雪测评的创业团队已在此安营扎寨,远赴千里“淘金”的他们相信,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只是开始,会有更多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滑雪体验,“我们要在阿勒泰等他们”。 随着“南展西扩东进”步伐加快,冰雪运动画卷也在我国南方铺开。新年伊始,为期3个月的四川全民健身冰雪季开幕,涵盖了竞技类冰雪赛事、亲子群众类体验等项目;湖北省第三届冰雪大会在恩施巴东绿葱坡滑雪场举行;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广西南宁,每个周末都有约2000至4000人次踏上冰纷万象滑冰场…… 神州大地绽放冰雪运动之花,大江南北涌动全民健身热潮。岁末年初,2023北京冰雪消费节拉开帷幕;浙江江山一年一度的乡村运动会举办;中西部地区县域乡村足球赛在全国5个省区、26个县域内展开较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年初召开的各地两会中,有关“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部署和规划、真招和实招陆续推出。 北京市提出,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持续普及冰雪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或更新一批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新增各类森林步道100公里、健康绿道50公里,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河北省提出,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实施冰雪运动、冰雪文旅、冰雪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冬奥场馆市场化开发,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建设;浙江省提出,2023年要举全省之力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加快建设省全民健身中心,新建省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000个、“环浙步道”2500公里;四川省提出,要把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刚性要求,大力推动新建改建体育公园;广东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免费低收费开放…… 区域发展齐头并进 2022年1月21日,G8825次列车经过居庸关隧道,冒雪驶向太子城。当日,京张高铁冬奥列车开启赛时运输服务。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本趟列车由清河站始发,经停八达岭长城站,最终到达崇礼站。”春节期间,北京清河站人来人往,携带各式各样雪具的游客们正兴冲冲地搭乘列车。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串联起了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真正实现了路通人聚。 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首钢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最美冬奥城”“张家口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已成为冬奥筹办带动本地发展的典型范例。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在赛后30多天就顺利完成从赛场到景区的转换,今年春节假期,北京市延庆区共接待游客75.8万人次,占全市乡村游接待游客总数的57%。延庆区区长叶大华介绍:“我们先后推出了冰灯、冰场、冰馆三块冰特色旅游产品,冰雪观光、冰雪赛事、冰雪民宿、冰雪运动等多种业态,延庆已成为广大冰雪爱好者的首选目的地。” 因冬奥实现华丽转身的首钢园,正努力推动这里的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发展。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将积极申办赛事;首钢极限公园成为京城滑板、攀岩等户外极限运动聚集地;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42公里滨河步道,成为北京首条全封闭马拉松路线。 2023年1月15日,游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下体验雪地越野。2023年元旦开启的“首钢园冰雪汇”,让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大众冰雪乐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在崇礼,冬奥红利变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冬天的滑雪热让崇礼本地人卢永帅累并快乐着。作为滑雪教练,他这几年陆续通过了国内以及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滑雪教练资格认证,收入也水涨船高,一个雪季每月能收入大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奥雪极限雪具店店长闫永利也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的时候。他说:“近期店里已经接待了六七千名顾客,还有来自俄罗斯、印尼的(顾客),营业额一天就有几千块钱。” 冰雪运动的广泛普及,有力推动了冰雪装备制造、旅游休闲、服务培训等产业快速发展,如今的崇礼每4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 2月1日发布的《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后)》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显示,北京冬奥会在赛事结束时即实现100%碳中和;赛事筹办优先使用租赁的产品或部件,租赁比例约79%;在奥运史上首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并获ISO标准《体育设施与大型赛事可持续性评价指南》的预立项……这些无疑为我国今后举办大型赛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筹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过程中,全社会关爱、帮助残疾人成为共识。赛事的《无障碍指南》《无障碍指南技术指标图册》等技术规范,推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修订和出台,全面提升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 …… 冬奥筹办七年磨一剑,冬奥举办一朝铸经典。我国始终把冬奥筹办与城市、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冬奥成果与人民共享,通过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 圆梦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北京冬奥值得永远铭记,北京冬奥精神将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在新时代踔厉奋发、不懈奋斗,创造奇迹。向着春天再出发,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文字记者:姬烨、孔祥鑫、李春宇 参与采写:张骁、夏子麟、杨帆 视频记者:孔祥鑫、夏子麟、张骁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黄康懿、王浩程 (新华社)
|